輔導融入生活 助學前遲緩兒進步(106年10月13日)
文/柯雅齡(學前巡迴輔導教師)
即將滿三歲的蔓蔓(化名)身形瘦弱,口水直流,圍兜幾乎溼透,還不能發出任何有意義的單音,包著尿布,走路步伐不穩,能力相較同儕落後許多。身為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我,與蔓蔓的幼兒園教師討論後,選擇以我們兩人合作諮詢的方式,在自然情境中輔導蔓蔓,不採抽離方式,幫助她逐步適應班級生活。以下是具體的作法:
了解家庭情況 分析學習需求
透過與幼兒園教師及家長晤談,理解及分析蔓蔓和她家庭的優弱勢能力與需求。
蔓蔓的父親因帕金森氏症而領有身心障礙證明,工作不穩定;母親負責家務,照顧蔓蔓和她的弟弟,一家四口住在租來的七坪小套房,活動空間狹窄。
因家庭經濟來源不穩定,屬低收入戶,且被社會局列為高風險家庭,於是有社工和家事服務員持續關注及定期到蔓蔓家訪視。
蔓蔓的健康狀況不好,身體瘦弱,容易生病。蔓蔓剛入學的時候,教師叫她的名字,她毫無反應,無法理解單一指令,極少發出聲音,口水直流,走起路來身體搖晃不穩,無法跨越不同高度的地面;無法獨自操作一項玩具。
在社會情緒方面,蔓蔓喜歡模仿同儕的行為和動作,聽到音樂,會隨著旋律擺動身體。大部分時間,蔓蔓的情緒穩定;在生活自理部分,會自己用手抓著食物往嘴裡送,包著尿布,尿溼了也無任何反應;還不會穿脫鞋子、衣服及褲子,無法辨認自己的物品。
配合自然情境 設定學習目標
我與幼兒園教師思考如何幫助蔓蔓適應幼兒園。我們參照幼兒園一天的作息,列出以下六點學習目標:
‧學習生活自理能力:蔓蔓還包著尿布,儘管尿溼也沒有反應,我們因此決定訓練蔓蔓上廁所。
我們解下蔓蔓的尿布,每半個小時就帶她去上廁所,配合動作協助及口語引導,帶著蔓蔓完成每一個如廁的步驟:脫褲子→坐在馬桶上→尿尿→拿衛生紙擦乾→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→沖水。
‧理解單一指令:蔓蔓聽不懂教師的指令,我們就透過自然情境,給她簡單的指令,並以動作提示,例如:教師訓練蔓蔓丟垃圾時,一邊說:「丟垃圾。」一邊指著垃圾桶,或直接帶蔓蔓去丟垃圾,幫助蔓蔓理解「丟垃圾」這個指令的意思。
教師也會配合簡單的圖片及繪本,教導蔓蔓學會生活中常使用的詞彙。
‧練習表達需求能力:蔓蔓剛入幼兒園時,幾乎不出聲,流著口水,由此可知蔓蔓的口腔動作力量不足。
為了幫助蔓蔓發聲,我們給予她大量的口腔動作經驗,例如:咀嚼不同軟硬度的食物,練習簡單吸吹遊戲等。教師還為蔓蔓準備她喜歡的食物,並拍下食物的照片,只要蔓蔓嘗試拿取照片,或說出食物的名稱,就馬上給她那樣食物,以增進蔓蔓的溝通意圖及方式。
‧學習操作教具:利用在學習區的時間,讓蔓蔓學習獨力操作一項教具。
我們先找到幾樣比較容易操作的教具,例如:投幣盒、嵌圖板、夾子等,不僅增進蔓蔓運用手部的經驗,也讓她學習自行操作一樣教具,並漸進增加教具種類及進行時間。
‧加強身體穩定度:為了幫助蔓蔓增強下肢的力量,以提升身體的穩定度,教師特別將蔓蔓的書包、餐袋等物品,放在下層櫃子,只要蔓蔓必須拿自己的物品,自然得往下蹲。
教師也趁著初秋落葉繽紛之際,帶全班學生撿落葉,放進垃圾袋,自然會做出連續蹲站的動作。
‧增進同儕互動機會:蔓蔓的情緒穩定,會主動接近同儕,但還沒有適當的互動技巧。教師藉由示範,教導同儕該如何與蔓蔓互動,也加強蔓蔓的同儕互動技巧及語言理解能力。
融入例行活動 每日頻繁練習
我們讓蔓蔓在自然情境中,接受為她精心規畫設計的教學活動,自然而然的學習到不同的經驗,進步的情況讓班級教師和我感到相當欣慰。
經過一年輔導,蔓蔓已經可以獨自操作一樣教具至少十分鐘,甚至可以超過三十分鐘;身體穩定度明顯進步,跑步的姿態也比較穩定,可和同儕一起進行體能活動;會察覺同儕的需要,能以肢體動作安慰難過的同學,例如,揮動手,表示「不要哭哭了」;可以自己去上廁所;流口水的情況也有改善;可在教師毫無提示下,理解單一指令;更令人驚喜的,是她會仿說簡單的詞彙,也會主動表達「老師、再見、這裡、乾淨」等詞彙。
看著蔓蔓的進步,我相當感謝幼兒園教師對於蔓蔓的關注及協助。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至多兩週入園一次,能為蔓蔓提供的協助確實有限,而我與幼兒園教師採取合作諮詢的方式,經過一次又一次討論,分享彼此不同的專業,將蔓蔓的學習目標融入例行活動,並在自然情境中落實輔導策略,透過每天持續且頻繁的練習,才真正對遲緩兒有助益。.
http://www.mdnkids.com/specialeducation/